Saturday, April 19, 2008

My HomeTown Char Koay Teow

变种炒粿条 沐浴春风 (Koay Teow Basah)











炒粿条,本来就是潮州人的传统米食小吃,然而随着先人飘洋过海来到这片土地,炒粿条不只从此在全马各地开枝散叶,更繁衍出不同的品种。

马来式的湿炒粿条( Koay Teow Basah),便是其中一个例子。






华人炒粿条的厨艺炉火纯青,锅气十足,早已经远近驰名。可是来自槟城大山脚的"依斯萨"尽管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马来友族,炒粿条手艺却一点也不逊色。







眼见他神乎其技地抛舞着锅铲,挥洒自如地炒着粿条,手法似乎和华人粿条同源同宗,我忍不住问他:"你是从哪学来的?"

果然不出所料,依斯萨曾经跟一位华人雇主学习炒粿条的技巧长达好几年。不过,奇怪的是,华人炒的粿条非常讲究火候,要炒得既干身,又不能有焦味,但是依斯萨炒的粿条却如同沐浴在汤汁般,湿漉漉的。因此有人甚至开玩笑地把这种满身淋漓的炒粿条,称为"水沟炒果条",形容词虽然有些恶心,却又挺贴切。

原来,累积了20年炒粿条经验的店家一开始炒的,也是华人传统味浓身干的粿条。不过,在顾客不断要求炒湿的情况下,才逐渐越炒越湿,如今其汤汁多得更像是广式滑蛋河。卖相虽不见得诱人,可是却成功俘虏了包括华人在内的广大食客。

湿炒粿条和传统炒粿条的制作过程大同小异,先是把锅烧红,然后下油将虾炒香,倒出多余的油,再添加辣椒酱、蚶和豆芽,然后才加入粿条和摊主独家制作的酱汁,最后就是加蛋快炒几下,便可以上碟了。





每一碟湿炒粿条看起来淋淋漓漓的,却飘逸着浓郁的锅气,吃起来味道咸香呛辣,让人舍不得浪费每一口果条、每一滴酱汁。

一碟湿炒果条,足以体现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美食特色。华人烹饪的内敛手法,加上马来料理的豪爽奔放,在同一个锅里经过10多年的火热碰撞之后,造就了这款湿漉漉的变种炒果条。







(贪吃地点) 〉Is Char Koay Teow BM
地址: Jalan Bunga Raya, Bukit Mertajam 14000 Pulau Pinang

(槟城大山脚武雅拉也路邮政局对面角头间)
营业时间:6pm-4am (每月1314日休息)














如今的好生意可不是一蹴而就的,这10多年来,他们都是在一条巷子里,以简陋的小摊子经营炒果条,直到3年前,才搬到现在比较宽敞的地点

如今店家还把粿条酱汁批发给其他人,可见这种湿炒果条的独到之处,恰恰就是它的酱汁。可是对于酱汁的成份,摊主不说,就是不说。